近日,中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完成了第三轮经贸谈判,双方达成一个“休战”共识,约定延长关税加征期限。这本应是个缓和气氛的好消息。
然而,几乎同一时间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公开场合撂下狠话。他警告,如果中方继续采购俄罗斯石油,美国将祭出“三位数”的高额关税。
此番言论一出,让人不禁纳闷:谈判桌上才说要缓和,转头又放如此重话,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?
关税,老把戏新演?
贝森特部长抛出的“三位数”关税威胁,听起来气势汹汹。可细品一下,这真像是一次虚张声势。要知道,美方主动坐下来谈,并同意关税“休战”,已经说明单边加征关税的路子走不通了。
过往的贸易摩擦证明,这种“关税大棒”不仅伤人,更会反噬自己。美国企业和民众对此怨言颇多,高额关税最终转嫁到了他们头上。
所以,贝森特的威胁,或许更像是演给国内鹰派看的政治戏码。也可能,是想凭空制造点筹码,试图逼迫中国在对俄能源合作上做出让步。
二十四时,文武兼备
面对美方这突如其来的施压,中方的回应速度与力度都让人印象深刻。不到24小时内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便迅速发声。他的话很直接,点明美方的行为就是胁迫施压。
郭嘉昆明确了中方底线,能源采购是中国内政,更是核心利益,不容外部指手画脚。他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,并重申中国将采取一切措施,捍卫国家的主权、安全与发展利益。
就在外交部表态的同一天,中国国防部也紧接着宣布了一条消息。中俄两国海军,将在今年8月举行代号“海上联合-2025”的军事演习。
不仅如此,演习结束后,部分参演力量还会继续执行第六次中俄海上联合巡航任务。虽然国防部强调演习不针对第三方,但这个发布时间点,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信号。
外交的“柔”性表态与军事的“硬”实力展示,在同一时间窗口发出,形成了一种战略上的共振。美方单一的经济威胁,在这种多维度的国家实力面前,显得苍白无力。
中俄情深,谁能搅局?
中方能如此从容地应对,深层原因在于中俄两国间稳固且深刻的战略协作关系。这层关系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贸易往来。
就拿能源来说,中俄的能源合作,是基于双方市场需求和战略考量的长期布局,并非权宜之计。例如“西伯利亚力量”管道,给中国带去能源安全,也为受制裁的俄罗斯提供了经济命脉。
这种深度相互依存的关系,构建起了两国抵御外部压力的坚实基础。双方常态化的军事联演联巡,以及更高层面的战略互信,都展现了两国着眼长远的战略默契。
美国想通过关税来离间中俄,显然低估了这种基于核心国家利益的深度绑定。正是因为有了这块“压舱石”,中国才有底气将外部压力,转化为内部团结和对外协作的动力。
笔者以为
斯德哥尔摩谈判后的这场风波,终究没按美方预想的剧本走。贝森特财长的威胁,就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,除了泛起短暂涟漪,未能撼动任何根基。
这并非偶然,它深刻揭示了依靠单一经济工具进行极限施压的时代,正在悄然落幕。当一个国家,能够熟练地整合外交、军事和战略伙伴关系,构建出一套立体、多维度的应对体系时,任何单薄的霸权逻辑都将碰壁。
现在股票配资什么公司比较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