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颖莎现在可能有些无奈了。不为输球,也不为少拿了冠军——她手里攥着世界杯、亚运会这些硬邦邦的奖牌,成绩单够漂亮。让她犯愁的是,那些本该用来打磨个人单打技术的黄金日子,好像总被团队的大旗拽着跑。
就说这几年的关键战役吧。东京奥运会女单半决赛,她硬扛伊藤美诚那股子狠劲,多少人至今想起来还起鸡皮疙瘩。当时队里需要她当"拦路虎",她二话不说就顶上去了,结果那场球打完,她自己赛后的采访都说"体力透支得厉害"。巴黎周期更明显,混双成了重点,她和王楚钦搭档扛着团体混双的大旗,从封闭训练到赛前热身,几乎把一半精力都扑在双打配合上。你说这是任务?可任务来了谁都得接,但接得多了,原本计划里每天多练两小时的发球抢攻、多抠细节的接发球套路,就这么被挤到了边角。
顶尖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能有几个四年?从18岁冒头到25岁,说是黄金期,其实转瞬就过。你看女乒那拨儿姑娘,谁不是掐着指头算时间?孙颖莎能扛着团队往前冲,说明她有本事,可本事越大,担子越沉。以前打比赛,她还能给自己定个"今天必须赢某个人"的小目标,现在更多是"这场赢了,团队能进决赛"。个人单打的节奏全被打乱了——本来该针对某个对手练新战术,结果临时被通知去合练混双;本来想多打几场公开赛攒经验,偏巧遇上团体世乒赛需要她坐镇。
有人说了,团队荣誉不比个人冠军金贵?话是没错,可对运动员来说,站在最高领奖台听国歌响起的滋味,那是一样的渴。你看孙颖莎拿世界杯冠军时,镜头扫过她眼睛里的光,和打团体赛时的专注是两码事。不是说团体赛不拼,是那种"我为自己而战"的劲头,只有个人项目能给。
现在回头看,她这些年的选择其实特别"实在"——教练说需要她稳军心,她就去;队友说双打缺个主心骨,她就上。可时间这东西最公平,你给了团队,个人的部分就得打折。就像家里做饭,你给灶台上多添了锅汤,锅里那碗饭自然就少了火候。
说句实在的,我们看球的观众,谁不盼着她能在单打赛场上再杀个痛快?可她也难啊——团队的信任像座山,压在肩上就得扛着。只是不知道,等她哪天真站上个人冠军的领奖台,会不会想起这些年那些被团队任务"借走"的日子,会不会觉得,那些牺牲,值了?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现在股票配资什么公司比较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